历史
极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我若为王 > 第十一章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第十一章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1 / 0)

,最快更新重生之我若为王最新章节!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不知是何时传下来的习俗,在中国,过腊八喝腊八粥就算是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接着开始置办年货,过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了。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

过腊八的习俗确是东南西北各有不同,比如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而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但是对于王小红一家来说,腊八这一天却是不喝“腊八粥”的,这里的主食是煎饼,偶尔吃些面食,粥是每顿饭必备的佳肴,大米对于沂蒙市的人来说主要用来煮粥,俗称“大米汤”。因此一年中只有腊八这一天,家里才会蒸些米饭。王宜帆提前一天去粮油副食店里籴(di,二声)了上好的东北大米,但是被王小红偷偷的换成了空间的大米。

早上五点半起来将米淘过一遍后分别放在了盆里和碗里,大概只占了三分之二的空间,加了些水使其没过盆里和碗里的大米。在大铁锅中添入六舀子水,将盛米的盆和碗放在蒸包子的屉子上,盖上锅盖后在四周围了一圈笼布,防止锅中的热气跑出来。最后在锅底放入秋天从山上刨来并晒干的树根,大火烧开将米饭蒸熟。米饭出锅后趁着锅底烧汪的大火,炖上一锅“白菜猪肉炖粉条”,吃着白米饭配上这样一个‘大菜’是王小红记忆中最享受的时光。

看到李翠在集上卖苹果一秋天进账不少,王宜帆和李翠商量后准备趁着过年继续在集上做买卖,这次他们不准备继续卖苹果了,北方的农村冬天动辄零下十几度,水果容易冻坏,因此他们决定在集上卖青菜。比如蘑菇、辣椒、土豆、莲藕、山药这些东西,并且已经不满足于只赶泉庄大集这一个集市,准备走远一点去周围的一些小集市(泉庄东边的官庄和店子集,西边的郝家村集)卖菜。

这时王小红就成为一个‘老大难’,带着孩子赶集的话太遭罪,四点多就得出门;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不安全,公公婆婆也不给看孩子。这是王小红的老奶奶和舅姥爷挺身而出了,虽然老奶奶已经年近92,不管去哪都要拄着拐杖还经常去捡破烂,但是她舅姥爷才四十多岁还算年富力强,他们一起照看孩子王宜帆夫妇还比较放心。

腊月二十三是郝家村集,二十二这天晚上送来了他们定好一筐重达200斤的蘑菇。蘑菇搬到屋里之后王宜帆提了一桶水进来,和李翠两个人拿着舀子把这一桶水全部倒进了蘑菇里。王宜帆一边倒一边对李翠说,今晚多浇点水让蘑菇“喝饱”,明天就能多卖点钱,反正这个东西不怕冻。因为蘑菇外面裹了塑料布,所以他们不担心会漏水。腊月二十三早上三点多,王宜帆就起来打开炉子烧了一锅鸡蛋汤和李翠就着煎饼喝了,剩下的留着给王小红和奶奶、二舅喝。四点钟,王宜帆和李翠把蘑菇和其他的菜抬上借来的三轮车,又在外面盖了一层棉被防止青菜被冻着,才出门和前院一起去卖塑料袋的邻居会合。

四点钟外面到处都黑黢黢的,月亮西陲,天空中挂着几点黯淡的星光,王宜帆在前面骑着车,李翠在后面推着,他们就这样出发了。郝家村集并不是很远,也就10里多路,按说不需要这么早出门。无奈的是由于造物中太过奇葩,去往郝家村的路上有一个大坡,人称“凤凰岭”。带着这么多的货根本上不去,只能一点点的推着上去。眼看五点多了离郝家村还有大半的路程,王宜帆几人心里有些着急,想着赶紧爬过这个坡就快了。

天蒙蒙亮了,有几个要去郝家村中学上早自习的学生路过,看他们爬坡太过费劲,立刻跑过来帮忙推车。90年代,助人为乐的事情很常见,中学生要早上五点多就去学校晨跑上早自习,住校的学生也是两个人挤一张床,周日晚上到学校上晚自习时一周的开始,周六上完上午的四节课算是结束,每周三家长都要到学校给孩子送煎饼和咸菜。推着车过了凤凰岭之后李翠本想问问他们的姓名和住址,结果这几个孩子摆摆手一溜烟的跑了。

腊月二十四是王小红的生日,也是农历“小年”。虽然有北方过‘二十三’,南方过‘二十四’的说法,但是位于鲁东南地区的泉庄镇,仍然坚持“官过二十三,民过二十四”的习俗。下午三点店子集上的人就不是很多了,王宜帆夫妇赶紧收拾东西往家中赶,准备好好给王小红过个生日。

但是到了家门口却是‘铁将军’站岗,王小红和老奶奶、舅姥爷都不知所踪。王宜帆回家卸车,李翠则赶紧去找孩子他们,最后发现王小红的舅姥爷喝醉了酒在家呼呼大睡,王小红和她老奶奶不知去哪里了,问谁都说没见过。路过葛家的小卖铺时,葛老二喊住了她:“同妈,这是你们家的钥匙么?两点多的时候大伟捡到拿过来的,我一看就知道是同同掉的。吃完中午饭有人看见你们家老太太拿着捡破烂的袋子领着同同往北边去了。他俩可能去乡政府大院那边了,你赶紧去找找吧!”

李翠过了十字路口,正准备往东边走去乡政府大院的时候,之间婆婆奶奶带着孩子正往这边走。老太太九十多岁的人了,一只手中拿着拐棍和袋子,把袋子拖在地上拉着往前走,另一只手则紧紧的牵着王小红。一老一少都走不了太快,更何况拖着个袋子,所以两人走一步停下歇一下。

李翠见状赶紧迎上去,一手背起老太太捡破烂的袋子,然后牵着王小红的另一只手,边走便数落到:“您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就别出来捡破烂了不行么?虽说这些瓶子、报纸、玻璃啥的值些钱,可是这外面多冷啊。您领着同同出来也不多穿点,这一老一少的冻着了可怎么办?”

王小红的老奶奶操着一口平邑的方言:“我多老?又不是不能动弹了,自己拾点破烂买卖钱好买点止疼药吃,总不能光是问你要钱吧?问你那两个兄弟媳妇要钱她们也不给,一毛两毛的钱虽然不多,你自己日子也不好过,人老了还能动弹就自己干呗,指望谁都不如指望自己。没事,小媛听话,跟着我去拾破烂,等老奶奶卖了钱给小媛买糖吃。”话里满是凄凉,但是充满着对小辈的疼爱之情。

其实王小红额爷爷王培山还算是孝顺,想当年他在江苏省服完兵役本来有机会进入工厂工作的,但是担心家中大哥王培水照顾不好老娘,就放弃了这个机会,和他一起的张家大哥50多岁退休的时候已经在工厂里做到了厂长,。王培山回家后就在公社里做了会计,后来公社撤销后在泉庄村做了大队书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虽然平时村里的事情忙也顾不上老娘,但是在眼前好歹能照顾一下,只是王小红的奶奶对婆婆不是很孝顺,听多了耳边风难免耳根发软。大丈夫在世难免妻不贤子不孝,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且看王培山夫妇老年生活如何吧。

李翠见老太太这样也不好意思说公婆的不是,只好说:”以后我出去赶紧您就在家里帮我们照看着孩子,别到处乱跑,不然我们在外面也会担心的。我和同爸赶集挣了钱,总是够给您买止疼药的。”老人上了年纪身体总是各种不舒服,李翠也是无奈,只能多给点钱让老太太买了止疼药能活得稍微舒服些。

“今天正好是小年,也是同同的生日。一会回家您帮我看着同同,我包点饺子吃。”说完也不管老太太同不同意,到了巷子口,直接把老太太拽到家里去了。这么晚了婆婆那边说不定都吃完了,以她那个小气样肯定不会给老太太留饭,回去也就是吃些剩饭剩菜,还不如来自己家吃些好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秦云萧淑妃 特利迦成神之路:力量羁绊与释放 汉诛 快穿:病娇反派又被宿主撩迷糊了 农家悍妻:阴郁首辅爆改小娇夫 开局太平间,玄学大佬功德无量 手握山河,背负始皇传承,吾为帝 盛世志 三国:我曹操,小乔请自重 穿越异世,带着妹妹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