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极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明帝国之崇祯皇帝 > 第三十五章 成功之父

第三十五章 成功之父(1 / 0)

郑芝龙是一个官迷,明朝灭亡后,他只身去投靠满清想获取高位,还没他儿子中日混血儿郑成功有民族气节,结果被满清斩了头,可叹啊!即便是这样我还是佩服他。

在前世,我是看了有关郑成功的书籍才知道东南沿海曾有过郑芝龙这号人物,书中把他称作“郑成功之父”,成了郑成功光环之下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中肯的。如果郑成功没有郑芝龙留下的基业,想收复台湾那是休想。

郑芝龙很早就遣人去台湾垦荒和建造港口,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给郑成功以后成功入主台湾做出了铺垫。郑成功初时建军缺钱少粮,如果没有郑芝龙给他留下的海船,郑成功怎么能从海上赚到两百万两白银用来建军,可惜郑成功不善领军,二十多万人马去攻打南京,却屡攻不下,要知道此时的南京只有数千人马。最夸张的是最后竟然败了。把汉人的最后一点希望也葬送了,可叹啊!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郑成功之所以能如此尽忠为国是因为他的老师钱谦益的谆谆教导,但钱谦益本人却是个汉奸,先是投靠南明,后又投降满清,实足伪君子。

后来钱谦益在寿宴上被他的侄子文坛奇才金圣叹作诗讥笑为“一个文官小花脸,三朝元老老奸臣”,真是痛快贴切。钱谦益还收了个小妾叫柳如是,是秦淮河八艳之一,见钱谦益如此厚颜无耻就和别人通奸,却被钱谦益的儿子抓了个正着,儿子希望老子休掉柳如是,钱谦益不肯,结果儿子和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这么看来钱谦益的胸怀倒是比较独特,不介意带绿帽子,和皇太极有一拼。

提起秦淮八艳我就可惜,等处理了皇太极,我一定要好好畅游江南,嫖一嫖妓,哦不,是品一品江南美女,既然做了皇上就要注意风度。

我给郑芝龙赐坐,他也没和我客套,径直坐了下来,大见豪爽之风。

我微笑道:“朕对爱卿可是闻名已久了啊!”

没有一般大臣的拘谨感,他微笑道:“罪臣愧不敢当。”

我叹道:“朕是有感而发,非是它意,爱卿威名久行海上,实乃世之豪杰。”

他开始有点紧张,可能是以为我在说反话。天可以做证啊!我句句都是真心话。

他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恭声道:“罪臣早年迫于家计无奈下海为盗,现已幡然悔悟,还请皇上宽宥。”

我想笑,你现在才二十四岁,早年?

还有你迫于家计???我的天啊!你家以前虽称不上巨富,但你老爹也是个地主老财,好象不缺钱花吧!

来到这个时代后,我深知郑和郑三保所说的“财富来自海上危险亦来自海上”是中肯之言。在看了大量的古籍后,我对这时代的海上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事“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还有很多的疑惑,现在来了位长年行船于海上的一哥,不好好问问他,岂不亏本。

我微笑道:“爱卿不用自责,朕没有怪罪爱卿之意,见到爱卿只有欢喜之意。”

顿了顿又道:“朕观前人手记,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外夷皆服,现下东南海域外夷情况如何?”

郑芝龙道:“现下东南海域的外夷已被洋夷所占,不服王化久矣。”

我叹气道:“朝廷为防倭乱,闭关锁国已久,朕欲重开国门,爱卿以为如何?”

郑芝龙犹豫不答。

明朝末年由于国家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东南沿海形成了许多海商和海盗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他们自成体系不服从朝廷的管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郑芝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开放海禁会使他逐渐失去海上贸易的垄断地位,故而他犹豫难答。

我见他久久没有答复,猜到他的顾虑,微笑道:“爱卿有话但讲无妨,朕不怪罪就是了。”

郑芝龙又思量了一下,才道:“恕微臣斗胆,皇上欲重开海禁未尝不可,但国家闭关锁国已久,海上海寇众多,一旦海禁重开,海寇骚扰地方反而不美。”

他的意思是我若开放海禁,没有实力对付海上的海盗,不但没好处,而且还要被人揍。

和我绕圈圈,你还嫩点。

我哈哈大笑道:“所以我才请爱卿前来,想援引爱卿为朕的海上长城。”

郑芝龙静坐不语,心道,让我给你卖命,只给个游击将军也太小瞧我了,怎么也得给个总兵干干吧!

这个时代还不像后世那样把钱看的那么重,商人即便再有钱,也为世人所诟,官府甚至规定其不得穿戴丝绸,官本位的思想还很根深固蒂。你带再多的钱回家也不如当个小官来的显耀,当官才是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梦想,而所有的官位都掌握在我的手里。

我想从他口中了解一下现在的海上情况。

我问道:“爱卿在海上若遇强敌是远发炮弹击沉敌船,还是近身肉搏,夺船杀人呢?”

郑芝龙恭声道:“先是开炮互击,但决定胜败的还是近身肉搏。不过臣发现远程打击必将取代近身肉搏。”

不是吧,你怎么知道的,不会和我一样也来自现代吧!

“哦,为何呢?”我对他的想法大感兴趣。

“大炮之所以在海上并不实用,是因为船行海上晃动不稳,故而炮击多有不准,若将来能造出庞大而稳健的舰船,则炮战必将取代肉搏战。”

言谈间他的眼内流露出智慧的光芒,动人心魄。

“大而稳健?恩,爱卿的船只最大的有多大?”我继续发出疑问。

“约七丈,一千五百料。”郑芝龙恭声答道。

“这么小吗?朕记得郑三保下西洋时就有超过四十丈的宝船了。”我颇为怀疑,不应该啊!

“臣也略有耳闻,据臣在南洋多年的走访了解,私下认为这只是文人杜撰的传说罢了。”郑芝龙面带微笑侃侃而谈。

传说,假的???“哦!爱卿可有凭证?”郑和宝船的尺寸流传已久,说它是假的,叫我怎能相信。

郑芝龙微笑道:“船要平稳行于海上,必须要有一定的吃水深度,船越大,吃水越深才行,否则就像竹筏漂浮于海上,很难做到平衡稳健。郑和宝船长达四十余丈,想要在海中平稳行使,吃水需要多深臣说不好,但臣听说宝船是从长江入海,就凭长江航道的水深恐怕不够。”

恩!似乎有点道理,吃水的深浅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排水量的大小,排水量越大船越稳,是这么个理。只是解释的还有点牵强,按他的意思好象是船的下部在水中越深则船越稳。

“朕见海上也有竹筏行使,它们是如何保持平衡的呢?”我想到了一个疑问。

“皇上此言真是一针见血啊!臣小时候,也曾好奇此事,多方了解才探明原委,原来竹筏行于海上能保持平衡,关键在于筏下装有两片平行的木板。它们可抵御风浪带来的颠簸。”

“哦!原来是这样。”我也感叹,何事不学问。

“这两块木板就相当于普通船只的吃水。”郑芝龙又道:“关于吃水深度只是其一,其二是操控,船越大就越难操控,宝船的船体异常庞大,操控起来也同样困难,若有风还好,要是没风,恐怕是寸步难行。”

我讶道:“不是说船越大越好吗!听爱卿的意思,好象是相反的。”

郑芝龙道:“船越大越好只是相对的,大到一定程度反而不好。常言道船小好掉头,若遇暗礁船只太大不好掉头可能会触礁沉没,且船只过大,船体往往更加脆弱,经不起大风大浪的颠簸,很可能因此解体。”

当时的大帆船靠的是人力,人力有时而穷,船只越大就越来操控。

我道:“船体越大不是越坚固吗?怎么反而更脆弱了呢?”

郑芝龙微笑道:“皇上试想,若与地震,是高楼广厦容易塌陷呢?还是平房低建容易坍塌?”

细细思量,同等质量下,船只建的越是庞大就越是不结实。用地震来对比海上行船也非常恰贴切。

听闻他提到“高楼广厦”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看来郑芝龙对诗歌也有研究。文武双全,不简单。

我击掌而赞:“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朕今日受益非浅呐!”

关于船只,我稍微有些了解,但都是现代船只,对于古代的大帆船,我和郑芝龙相较,便如幼稚园的小朋友和科学院的博士相较一般,差距太大了。

古代的大帆船只能用木材等物来建造,比之现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造的太大就和会出现种种问题,如牢固程度等,再加上它的动力来源是风力和人力,如果失去风力仅靠人力,会异常难行,平时还好,大不了慢慢等风来,如果是战时恐怕就变成炮靶子了。

看郑芝龙说的有理有节,不像是凭空杜撰的样子,让我对郑和宝船的寸在与否也产生了怀疑。

我与郑芝龙的谈话已经结束,下面该轮到王承恩出马了。

王承恩陪着郑芝龙行走在皇宫内。

王承恩道:“看的出,皇上很器重郑大人,郑大人飞黄腾达之时可别忘了杂家啊!”

有道是阎王好斗小鬼难缠,郑芝龙深明此理连忙道:“在公公面前飞黄怎敢称大人,公公称微臣飞黄即可。”

王承恩道:“飞黄,好字啊!如此好字,正是预示着大人要飞黄腾达啊!”

郑芝龙万分恳切道:“公公折煞微臣了,还请公公称呼微臣飞黄吧!

王承恩是皇上身边的红人,要是得罪了他,郑芝龙就别想出头了,同样如果能攀上这棵大树,受益也将匪浅哪!

郑芝龙低声道:“这是小人给公公的呈仪,还望笑纳。”

说完给王承恩递了过去。

王承恩等的不是他的呈仪而是他的这句自称小人,这才是关键。郑芝龙通过称呼上的改变表达了对王承恩的诚服。

呈仪是明朝官员之间的一种变相受贿,通过赠送的方式小官向高官送钱送物,偶尔这种情况也会颠倒过来。

崇祯元年(1628年)7月,陕西又掀起了较之三月间更为猛烈的起义之火。陕西王胤嘉、杨六、不沾泥等陕西府谷等地高举义旗,全陕响应。

陕西绥德州府谷县属草原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的交融地,民风彪焊,位于陕西省的北部。

府谷县丞张鲁焦躁的徘徊在县衙的大堂后厢,张鲁之妻杨氏用小米和芦杆熬成的米粥给张鲁的老母亲进食。

杨氏劝道:“官人莫要心急,兴许朝廷很快就会拨下赈灾粮食。”

张鲁闻之怒斥道:“妇人之见。”他踱了两步又摇了摇头叹口气道:“夫人莫怪,为夫知道你的一片好意,朝廷能免去陕西一年的钱粮已是极限,想要再拨粮赈灾那是休想啊!”

杨氏一边端着粗瓷碗给老母亲进食,一边劝道:“官人急也无用,朝廷不拨粮救灾,是朝廷的罪过,与官人何碍。”

张鲁不在说话,只是苦笑,是啊,与我和碍,可惜这些乱民不这么想,他们会冲进城来杀光我的一家老小,可怜我的老母亲都已七十高龄还要受这斧刖之苦不得善终啊!

张鲁想起母亲早年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种种来,眼角不由的湿润起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时。

天启三年,张鲁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原以为苦尽甘来,却没想因无钱行贿被发配到穷困凋僻的陕北小县,让母亲也跟着受罪……,哎!不想啦!

杨氏忽然低呼了一声道:“官人快过来,母亲醒了。”

张鲁擦试了一下眼角,走过去握住老母亲的手道:“母亲您终于醒了。”

张鲁的老母亲年前得了中风之症,已昏迷了大半年,在这一刻终于转醒过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逐龙少年志 大秦女皇的骑砍之路 大秦从献仙药开始 李阳寻医令 重启端华 回到古代当太傅 只羡流氓不羡仙 穿书:我成了三个反派大魔头亲爹 让你管封地,没让你治下人均暴富 姬周八百年?大周:我千年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