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极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1942风起南洋 > 第153章 驻扎点

第153章 驻扎点(1 / 0)

“这就是锅驼机。”李衡亲自讲解演示。

人群中,郑辰拿着一个小笔记本在认真的记录着。

相比国内新来的一些大学生,他的基础稍显薄弱,得比别人更加刻苦,来加强学习,弥补差距。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生产的一款可移动的卧式锅驼机,型号gw4312,功率12马力。”李衡自豪的介绍这款自己付出了很大心血主持创造出来的作品。

这款锅驼机是根据地上应用最广的一款。国内的刘先洲等人也颇多指点,并积极在国内帮着推广。

比起国内,根据地上有很大的燃料优势,李衡专门做了修改,利于烧木柴。

就连赵易一想到增加修路机械,也是首先想到了它。

锅驼机可以提供动力,机械伐木碎石,砍倒的树木,可以锯木,分解那些木材取料后,剩下的碎木、枝叶、木屑都能作为锅驼机的燃料。

南洋这地方,别的或许缺,但木材绝对不缺。越是道路不畅通的地方,林木越多。道路沿途的树木都可以成为锅驼机的燃料,甚至在一些地方可以砍伐整片林地,来供应锅驼机。

之所以砍伐整片林地,不是这个时代不需要环保,而是这些地方一般都是环境较好,适合建立居民点的地方。

华人一下子激增到近80万,对于怎么安置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处于安全考虑,一开始华人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可现在根据地上的几个大城市,只是相对而言。缺少电力、自来水甚至排水沟的城市是很难容纳下那么多人的,除非是贫民窟那样的模式。

更关键的是,随着后续移民的到来,农田需求越来越多,而城市周围的土地渐渐不够分配了。

于是,不断延伸的公路就成了纽带,用一条线串起了一个个居民点,一个个居民点又扩散出一片片的农田。

那些居民点未来会成为新的城镇,但现在却只是一片片丛林。

先锋军自然有一群木匠和几个植物学家辨别,保留那些古树、珍稀树种以及经济树种,其他的大部分都要被砍伐,让这片土地变成农田和村镇。

一开始没几个移民,最先驻扎的一般是建设兵团和筑路工人,按照10到20公里的间隔距离,在道路两边挑选合适的驻扎点。

那些驻扎点的选择需要考虑很多事情。

周围需要有大量的土地可以开垦农田,或者有山石可以开采,准备修路的石料供应。

准备建设村镇的地方还需要考虑水源,躲避自然灾害,还需要考虑以后村镇未来的发展。

为了选址,先锋军还特地从国内找来了50多名风水先生。

此时的华夏,城市规划建设人员的数量绝对没有风水先生多。

风水一类的除去那些封建迷信的糟粕,确实存在着数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一些经验。在大批量挑选村镇地点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的情况下,选择风水先生无疑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方式。

这还算不上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最高的是赵易他们的金手指。根据后世的地图对比,顺手在地图上画上几个圈圈,就是未来一些发展较大的城镇的地点。

后世能发展成城镇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至少负担一个城镇正常发展没问题。

“有些城镇不一定是靠农业发展起来的,选择地点还需要谨慎。”李衡更信任实地考察的结果,哪怕是风水先生们的报告。

城镇的成因很多,有些是因为工业,有些是因为军事,有些是因为商业,甚至有些是因为政治局势或者畸形的商业,比如鸦-片的交易,还有一些是因为人的因素,比如某个军阀以自己的老窝发展起来的城镇,自然条件并不好,只是军阀手中有钱有钱,就足以兴盛起来。

“绝大部分的后世城镇之所以发展起来,居住条件应该问题都不大。而且现在还靠着一条公路,这样的先天优势下生存会更容易。”叶关倒是觉得这样地图开基地的游戏方式很熟悉。

“现在不到20公里一个驻扎点,以后经过时间的考验,优胜劣汰后就能突显出最合适的村镇地点了。”赵易也不会认为这些后世的城镇点是最佳选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代的变迁,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都会影响城镇的变迁,“我们也不会死搬硬套,必要的实地勘察还是需要的。”

有了具体的地点,不需要风水先生们和建筑系的师生们长途跋涉挑选合适的位置,只需要到了目的地,进行测试就可以,已经省去了很大的麻烦。

这些地点,和道路的准备工作一样,都是先锋军未雨绸缪的计划,一开始根本不指望有移民。

新到的移民需要在各大城市中,熟悉南洋的环境,学习一点生存的本领。不经过一个月的简单培训,是领不到身份证明领取福利粮的。

华人聚集的城市,在一群辛苦劳作的华人的忙碌中,很容易形成一条条繁华的街市。比起荒芜地区的驻扎点,有了福利粮支撑的人们更喜欢在城市中找工作。

驻扎点现在基本上是属于建设兵团的驻扎地和加工厂。

除了可移动的gw4312型锅驼机外,李衡还主持造出了一款马力的固定式锅驼机。那些驻扎点主要安置的就是这种型号,是那些伐木场、木材加工厂、碎石场的主要动力。就连一些林木丰富的矿区,也利用了这种锅驼机。

那些较大的矿山,若是交通便利,更多是运用烧煤炭的蒸汽机,煤炭的运输比伐木更便捷,现在蒸汽机的效率也比锅驼机普遍要高一些,但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的矿区来说,锅驼机的木头燃料比煤炭更便宜合算。虽然现在的矿区都是属于先锋军集体的,但多出来的各个股东对成本核算还是很关注的。

木材加工厂加工出来的木材就地消化,变成了一座座木屋,剩余的将成为修路的原料准备着。

以营为单位,筑路的建设兵团和筑路工人,沿着一条条未来公路的走向,用一个个木屋先垒起了一条条的小街市。

建设兵团的任务很多,除了修路的准备外,还需要担负开荒的工作。

以一个个驻扎点为中心,向周围开辟出新的农田。开辟一块农田,就抢种上一块,然后还要除草灭虫,期待几个月后的丰收。

丰收是对勤劳的国人最大的嘉奖。

建设兵团除了领军饷外,还领军功和奖金。

因为建设兵团各部队的任务不同,有些偏重军功,有些偏重奖金。

筑路的建设兵团,军功多一些,种田的建设兵团队伍,奖金多一些,已经可以用来养家糊口了。

建设兵团虽然只是权益之计,但现在环境下,施行军管却是赵易他们能想到的最好法子了。

现在驻扎点上驻扎建设兵团,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保障安全。

作为一个半武装半生产的单位,依旧保持着军队的特色,无论是丛林里的豺狼虎豹,还是土著土匪,在这样的暴力机器面前讨不到一点便宜。

只是这个不断向作战单位输送人才的建设兵团最近军事人才输出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是先锋军作战主力单位编制已经快满员了,3师9旅18个主力团都基本满编。现在先锋军作战部队追求的是质的变化,暂时不求数量了。

接下来,更多的是淘汰替换的方式吸纳新成员,对新加入作战部队的人员要求更加严格,使得建设兵团输送的人才变少了。

另一方面就是建设兵团大量缺人。

就算建设兵团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3万人,比作战部队人数还多,但照样缺人。

这也是赵易决定扩大机器使用的原因之一。

加大机器数量,并不是简单一道命令就行,牵扯也甚广。使用锅驼机倒是省了燃料,不用消耗油料,但大量生产笨重的锅驼机却需要大量的钢铁,而钢铁也是先锋军急缺的战略物资。

先锋军现在还不产铁,之前都是从国内收购生铁和废铁,电炉炼钢,应用主要是军工。连枪管都是美国空运来的,最多生产些其他零件。后来自造迫击炮的需求增大,迫击炮的用钢才逐渐超过了枪支。再后来,自造的机器设备的钢铁用量也很快攀升,军工自需的钢铁激增。

随着地盘的扩大,钢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止是军工,民用钢铁量的需求缺口也是巨大。

到处需要钢铁,可先锋军现在只有3台炼钢的电炉,最大的不过才1.5吨。

生产军用罐头的马口铁都得需要从国内或者美国人那里进口,空运钢铁的成本实在高昂。可先锋军的钢铁实在紧缺,这也是先锋军之前没有大规模普及锅驼机的原因。

“有了钢铁,我们的工业才有了食粮,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赵易既然决定下一步大量使用机器,钢铁就是一个不得不先解决的前提条件,“上一次战斗我们打出了川圹高原的战略纵深,这一段时间我们的勘探人员已经找到了铁矿所在,下一步应该建起我们自己的钢铁基地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明末造反专业户 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古滇秘谈 民国烟火 穿越特种兵之崛起 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 吃够上班苦,我要回家种地当老板 星穹铁道:虚无开局否认一切 超级boss竟是我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