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极度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1942风起南洋 > 第174章 这个办法好

第174章 这个办法好(1 / 0)

“子弹我们新上了生产线,熟练技工也基本到位。产量会再次提高,尽力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李衡在总结会上承诺道。

至于产量是多少,他不用说,也没人没眼神的来问这么机密的事情。

这么长时间,众人倒也很信赖这个平时说话不多的“二当家”。

李衡说提高就是提高,说解决就是解决。

事实上也是如此。先锋军的弹药危机早就出现,李衡也早就在着手解决。

有了一条生产线,就可以仿造出一条。

机器可以仿造,精密核心零件可以从美国进口。这年代大部分生产线都用不着那么多机器设备,很多都是靠人工。经过了一年多的培养,李衡已经着手培养起了大量熟练工人。

……

“这个办法好!”华罗庚在听旁边的郑百年的讲解,不由拍手叫好。

李衡答应给出版他写出来的《堆垒素数论》,他接受了李衡的邀请,在大战还没有平息的时候就来到了先锋军地盘上。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缺少熟练的工人,只能把动作分解,尽力让每个工人只负责几样,这样熟能生巧,可以学得更快一些。”郑百年笑道。

“就像是数学不断分解,然后再组合一样。哈哈!”华罗庚爽朗笑道。

“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郑百年解释道,“很多工人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化的动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一种产品或者换一种零件,可能就没法达到效果了。比如拧螺丝,这个产品上需要拧三圈半,换一个产品的螺丝就算是一样的螺丝,可能要拧四圈,这之间就能产生差别。这样训练出来的工人上升空间就受到了限制,在被动接受的大量产品面前受到的影响更大。”

“哦?”华罗庚沉吟道,“有点道理。”

郑百年笑道:“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李将军说的。”

他直接背出了部分李衡的话,包括那个拧螺丝的例子。他也不是很明白,自然不知道李衡是有感而发。

解放后的华夏人才稀缺,就连工人也少的可怜,苏俄支援了工业项目,华夏却苦于没有那么多熟练工人,至于能通俄语,跟苏俄人交流学习的人就更稀少了。苏俄人也留着一手,并不会手把手的交给你,他们操作几遍,能看懂就看懂,看不懂还要埋怨你笨。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受支援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操作的时候亮给你看,但只有几次,甚至只有一次,怎么可能指望那么多聪明的熟练技工一下子就学会?更何况那些国家的工人一向很乐观,乐观的认为那样的支援随时都会有。

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是很晚才建国,以前只不过是欧洲强国的殖民地,早就习惯了跪在欧美强国的大树底下乘凉。但华夏人骨子里沉淀着五千年的文明荣耀,岂会因为百年的耻辱消磨就折断了脊梁?

他们宁愿用热血重新浇筑新华夏,用血液和汗水的温度温热这片生养华夏文明的热土,重现辉煌。

华夏人积极的学习近现代科技知识,就是要掌握改变原来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彻底掌控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命运。

聪明的华夏人不甘心总是给外国人当学生,想出了一个办法。

每一个苏俄人后边跟着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好几个,少的也有两三个,苏俄人动作熟练,速度快,一个人记不下操作规程,就好几个人一起记忆。要么一起记完整个过程,事后一起总结,查缺补漏;要么把动作分解,一人记一部分,再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

落实到生产也是如此,水平高的可以模仿全过程,水平不足的,就把那些分解的动作落实到更多的工人身上,哪怕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哪怕成本高,却逐步拼起了工业化体系的拼图。

当初华夏人就是靠这样,补平了技工和熟练工人上的劣势,克服了种种困难,啃下了156个援华项目。

现在赵易三人也采取了这个法子,来补平同样的劣势,子弹生产线一台机器所做的动作,可以分解成几个动作让好几个人来完成,一个熟练技工的工作也是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动作,让几个新手机械的重复,尽快熟练起来。

这个方法以及逐步提升的机械人员发展水平,使得子弹生产在10月中旬很快突破到了50万发的日产量。若不是铜产量受到了制约,产量还能激增。无奈几处铜矿在扩产后日平均产量也不过六七吨。

这个产量已经是先锋军拼尽了全力,就连上一场大战中的一万多俘虏也大半抽去挖矿了,其中五千人补充给了铜矿。此外,还另有新的2万劳动改造人员暂时转职成了铜矿矿工。

在大战之时,日本人也不忘给先锋军地盘上的土著许诺,让他们给先锋军搞破坏。尤其先锋军新占土地上的泰国人,不断掀起各种动荡。人数之多,数量之广,让负责维持治安的警察部队都安抚不下去,建设兵团不得不出手镇抚。

直到前线打完仗,部分先锋军作战部队带着满身的血腥回到根据地,三天就荡平了所有的叛乱,劳改份子就一下子多出了18万。

大半被送去了修路。趁着雨季过去的晴朗日子,先锋军地盘上发动起了四十多万人来修路。劳改份子不过只有10万多点,剩下的都去挖矿去了。

煤矿、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甚至金银矿,以及岩盐、石灰石等非金属矿,都是先锋军急需的。

装备了部分蒸汽机和锅驼机机械,一些地方铜矿还趁着雨季过去露天开采,如此最终生产出来的精铜也就这么多,全部拿来生产子弹都勉强,更不用说这些铜还有炮弹和电缆等其他用途,还是靠回收子弹壳和从国内购买,才补平了不足。

国内产铜也不多,著名的东川铜矿去年才产粗铜175吨,之前的历史最高年产量才超过了千吨。

没有铜,就没法扩张子弹生产。不过日本人暂时被打懵了,周边没有战事,又有美国人的空运补助,先锋军的弹药储备已经缓过了危机,但子弹生产线依然昼夜不停,三班倒的给先锋军这部战争机器输送着弹药补给。

“这个法子虽然有缺点,但却能解燃眉之急,只是不能长久。”华罗庚叹道。

“缺点我们在尽量弥补。”郑百年笑道。

这个法子本身就是李衡拿出来的方案,众人一起优化整合的,缺点也是想了很多办法,但条件限制,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都达不到要求,只能先凑合着,慢慢调整。

后世华夏也有有识之士想调整的,但因为条件所限耽搁了。

“资本主义国家不是追求产品的普及,而是追求最大利润,而红色主义国家首先追求的是大众的需要,产量一下子骤升,甚至出现了十几年的生产都赶不上需求的情况。生产特地也是追求产量,十几年不变的产量下来,甚至华夏这样生产条件落后的国家,可能几十年不变的产品还没法覆盖全国大众,这也就使得产品更新换代慢,也就造成了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慢,操作机器的人员也自然跟着局限起来,难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水平。后世产业僵化也有这方面的一点原因。”

赵易的这番言论让三人早有了心里准备,早做好了及时调整的计划,只欠东风。

“你们真是想的周到,方法用好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就像统筹法和优选法,我这一路参观了不少厂子,看到你们已经把这些方法应用在了很多方面。不错!不错啊!”华罗庚频频点头赞赏道。

李衡三人都在忙碌,除了一开始见面外,之后没有亲自陪这位大数学家,否则听了他的话肯定要满肚子腹议。就像当初听闻华罗庚应邀前来的消息后,赵易感叹的那样:“华老本来应该做出更大的成就,但他为华夏的数学事业选择了从事统筹管理工作,真要一心埋头钻研数学,成就未必比那些国外大数学差。”

华罗庚出身贫寒,一开始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在普通人中算是小秀才,但走入水木大学,却凭着天赋和努力破格录用,这免不了惹来很多人的非议。

民国时代同样沿袭了封建社会的传统,包括科学这类新文人绝大多数也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靠着家族姻亲、师生故友联系在一起。只要翻看一下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名单,就能看到世家的传统。华罗庚这样的平民天才无疑是受排挤的,这也是他后来要争数学研究所所长的执念。

华夏人当官光宗耀祖提升社会地位的理念影响深远,渗透绝大多数华夏人的骨子里,只有那些出身不需要这些的清流才会摆出清高的姿态。

在一些以清流自居的人远去他国时,扛起华夏数学大旗的华罗庚无愧于旗手的称号,虽然没了提升自身水平的精力,至少让华夏在基础教育上跟上世界的脚步。

听闻华罗庚来,赵易就决定把推广数学的重任由先锋军政府担负起来,给华罗庚留出更多的时间,毕竟天才稀缺,在补上草根科学家的基础弱项后,今生他能在学术上走的更远。

“打完了小鬼子,证明了我们有能守住地盘的实力。我们根据地上很快就要迎来一阵发展期,各类人才也才会放心安居在我们这里。我们不光要给他们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还要给他们创造条件,争取让他们取得比前世更辉煌的成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大明:带重八刷副本,大明成仙国 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古滇秘谈 民国烟火 穿越特种兵之崛起 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 吃够上班苦,我要回家种地当老板 星穹铁道:虚无开局否认一切 超级boss竟是我女儿 快穿女武侠圆梦记